2018年重庆中考语文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考试还是和以前一样分为AB两卷,共有4个作文题目供考生选择,下面就来看看专家是怎么看重庆2018年中考作文的?
A卷
材料作文
(适用于重庆主城区,荣昌、铜梁等区县)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半命题作文
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______的你,_______的我
名师解析
李永红 |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期领航名师
寻找“贵人”,叙写“典事”
2018年重庆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A卷半命题作文试题“________ 的你, _______的我”与17年的“_______ 让 _______长久”一样,需要选择并填充一对意义相关联的词语进行构思选材,同时还暗含有“你”“我”关系的处理,这是一个具有两重选择难度的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______的你,______的我”着重考察叙事写人的能力,这是初中那个阶段写作训练的重点,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考生同学在能力准备上应该问题不大。
写作这个作文,关键在题目的审读和素材的选择。审读题目和选择素材,可按以下三步走逐步深化和达成:
一是“你”“我”关系的审读。题前的导引文字暗示了“你”“我”之间的两种关系,一是“你”“我”之间关系是“对立”的——“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二是“你”“我”之间关系是“统一”的—— “深邃的你,痴迷的我”。而从导引文字“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则明确暗示我们审题时在建立“你”“我”之间的关系时,要侧重于“你”对“我”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方面。
二是“你”“我”关系的确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很明显,就是希望学生在写这个对“我”影响的“你”时,最好能从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真实的生命状态中去寻找那个对我们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半命题作文《这样的人让我_____》,就是这个作文试题的“变形”。这个作文母题,在我们的中考作文中年年都有“现身”,如“你是我的引路人”,如“你是我最_________的人”,“我在你的_________下成长”。要能真实真情有深度有高度地写好这个“你”对“我”的意义,大家最好是选择真正对“我”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个人,如改变莫顿·亨特胆小的爸爸,如让林海音从此不再迟到的爸爸,如将海伦·凯勒引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如给胡适的生命打上浓厚底色的妈妈。心理学上将这些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称为“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这个“重要他人”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他或她不但影响我们的心理人格,更影响到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够从“重要他人”的视角去寻找那个“你”,我们的作文自然就会有生活的厚度和思想的高度。
三是“你”“我”之间典型事件的选择。找到了那个“重要他人”的“你”,“你”和“我”之间就有了意义建构的基础。如果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素材来应对这个中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拟题为“智慧的你,蜕变的我”;如果以《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素材来应对这个中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拟题为“严格的你,从不迟到的我”;如果以《再塑生命的人》的素材来应对这个中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拟题为“仁爱的你,光明的我”;如果以胡适《我的母亲》的素材来应对这个中考题目,我们就可以拟题为“慈母严父的你,行走世界的我”。
当沿着寻找“贵人”的思路行走下去,拟出一个好的题目之后,剩下的就是选择发生在“你”“我”之间那些经典的事例来表现即可。当你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生命状态去寻找到那个人时,“你”“我”之间的意义建构,“你”“我”之间的典型事例,都是“生活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水到渠成了。
材料作文
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知不足,然而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虽有嘉肴》
名师解析
李英杰 | 重庆市南开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
刚拿到这个题目,不禁让我们想到2017全国高考二卷,也是这般,给出几则名言警句,让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写作。
从审题上来说,这几则材料均指向核心词“反省”,从这点来看,似乎任选一个都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细品之下,却不尽然。尽管行为上都是反省,但是通向反省的途径是不同的,这将直接导致选择其中一则的时候材料表现的偏重不同。
第一则侧重于“见贤”,“见不贤”,是由外而内,见外物而自省其身之贤愚长短。
第二则是自我要求,作为一种生活常规,“三省吾身”,不必依靠外物之警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一种人后的自律和追求。
第三则材料则是侧重于对自身的能力的反省,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足”引起的反省。
所以,作文之前,不妨袖手细思,比对材料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自己熟悉而深有情感的材料选择切入点。
第一则材料更适合写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以及引起的自省思考,得分点在于“贤”与“不贤”的细节刻画以及过程中引起的“我”的心理变化。只有将自我心理变化融入叙事之种,最后得出的自省才是顺理成章的,这当中不妨运用插叙,将自身的经历和眼中所见形成对比,写出自身的变化成长。
第二则材料重点是自省。按照古人的传统,晨昏之时最宜自省,所以,我们在选择此则材料的时候,不妨将时间定位在晨昏之时,环境对事件的映衬作用将会为作文增色不少。另外,此则材料选择以回忆的方式组织全篇,如若能将思想延伸至“今是而昨非”“物是而人非”之类的时间与成长变化这个层面的思考,则立意更深。
第三则材料自然是关于学习中的自我反省。其实不妨从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角度思考选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相印证才是真知。这当中的“不足”,就是反省的原因。而自省的目的在于改变,所以,自省前的“不足”与自省后的改变两相对比,才能体现处“自反”之意义。
总之,三则材料均指向孩子们的生活,无论怎样的方式引起的自省,大概免不了从“自省——觉悟——改过(长才)”的思路,立足生活,磨砺思想,文章还是大有可为。
B卷
(适用于巫山、开县、綦江、万州、江津、潼南、黔江等)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命题作文
《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解析
王浩 |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现主研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主讲重庆市重点选修课《从写作到创作——作文教学从应试到素质的拓展》
对于今年B卷的作文题目,学生和老师的普遍反应是:这也太难了吧!
是不是真的难呢?我们发现是的!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五年的10篇命题(半命题)作文吧,如下:
(2013A)“微笑的味道”
(2013B)“阅读,真好”
(2014A)“为______画上________”
(2014B)“有你在我身后”
(2015A)“_________依然”
(2015B)“我们携手走进_______”
(2016A)“我毕竟走过”;
(2016B)“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
(2017A)“_________让__________长久”
(2017B)“我,不只属于我”
这些作文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围绕“我”的“成长”展开,同学们只需要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提取、整合成一篇记叙文就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重庆特有的,我们可以再横向看一下其他城市的作文题,请看10个教育相对还比较先进的城市2017年的中考语文作文题:
【北京】:“_____贵在真”
【上海】:“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广州】:“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深圳】:“我的动力源”
【天津】:“一段_____的旅程”
【南京】:“无情岁月有诗味”(30年后重回初中)
【杭州】:“本来我可以______”
【苏州】:“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长沙】:材料“父母希望孩子有为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
【成都】:续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看到这些题目,是不是依然只要围绕“我”的“成长”整合成一篇记叙文就很容易套作呢?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关于“我”“成长”的记叙文是最适宜这个年龄的孩子写的,初中的孩子身体、心智都在极速成熟的过程中,这个时候让他们审视自己的生命旅程,关照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非常重要。
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要求就是:能有感情、有画面地把事情讲清楚。
现在的中考作文命题思路完全是和这个要求吻合的。但用了那么多年,以中国人强大的规律总结能力,规律已经被一线教师和同学们完全掌握,必须要改革。改革从何处开始?从2018年6月12日的重庆中考语文B卷的命题作文开始。
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在“敢”与“不敢”这两个选项中,导语是有倾向的:“敢”是基础,“不敢”是比“敢”更进一步的追求。因此我们肯定不能只写某个方面,写两个方面的话也应该更侧重“不敢”的方面。
这个作文依然可以写记叙文。但这个记叙文很难拿准备好的事例去套作,需要重新审视挖掘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立意:
①选择“不敢”可能是因为有些事我们不能去做。比较容易想到的,是单纯地写敢做符合法律、规则和道德的事,不敢做违背法律、规则和道德的事,通过对比,展现出内心挣扎后的成长。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但想写好不容易,可能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会事例生硬、思想刻板、结尾采用空洞的呼告式等。
②选择“不敢”还有可能是因为有些事我们不屑去做。因此更深层次的,我们可以想到“退让”。当你本可以畅快报复的时候,你释然了;当你本可以独占好处时,你放手了……这些事例如果能写好会更深刻。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如果前面那个立意偏儒家的话,这个就有些偏道家。这两个立意角度不分优劣,关键在行文,如何体现“敢”与“不敢”的矛盾,以及面对矛盾时自己的思考以及最后如何做出的决定。
然后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行文:
①日本经典民谣《神田川》中有句歌词说:“……在我年轻的时候/不知何为恐惧/只有你的温柔/会让我感到害怕……”亲人和师友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当我们面对抉择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在我们内心中起作用,催我们走向积极的一面,如果能深刻体现,那就更能打动读者。
②诺兰的《蝙蝠侠》中,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好友瑞秋对他说:“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我们的一生是和自己的“本我”分离、抗争、融合的一生,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同学,关于“敢”与“不敢”结合自己的经历后肯定有更深刻的解读。如果说第一点是外部世界帮你做选择的话,第二点则是你同自己内心永恒的纠缠在起作用了。
那如果写议论文的话呢?可以举的事例不局限于自身,那境界就显得更开阔些,思辨性就更强一些,还是要关照“敢”与“不敢”的矛盾产生时纠结,以及最终做出选择的原因。最好能回应材料,从材料层层展开。
其实这次考这类题型并不是突兀的,它承接了2017年B卷材料作文的思辨性,觉得今年的题目难的同学和老师可以再看看去年这个“三棵树”的材料。而且它又和高考进一步接轨,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次中高考之后,都有人在网上吹嘘欧美的考试如何“人性”,比如法国的哲学思辨类作文题就被捧得很高,这次我们重庆的伟大尝试,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最主要就好在它不是背几篇范文就能应付,而是只有那些多读书、爱思考的孩子才能真正拿到高分。
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漠边上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栽了一株玫瑰,玫瑰的周围长满了骆驼刺。玫瑰迟迟不开花,主人焦急地问玫瑰:“你为什么不开花?”玫瑰回答道:“你看看周围,那些骆驼刺没开花呀。”主人说:“可你不是骆驼刺。”玫瑰说:“我是啊,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有刺。”主人只好又栽了一株玫瑰,春天到了,新来的玫瑰开出了娇艳的花朵。原来那株玫瑰十分震惊,终于明白自己本是一株玫瑰。不久后,它也鲜花满枝了。
名师解析
王浩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现主研国家级重点课题一项、主讲重庆市重点选修课《从写作到创作——作文教学从应试到素质的拓展》
材料作文无非就是看立意、素材、结构和语言这四点。
先确定立意。确定立意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这是一则寓言,寓言中主要角色有两个——玫瑰、主人。而“骆驼刺”和“新来的那株玫瑰”明显代表了外部的环境。
因此,从“玫瑰”的角度来定立意那就是: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长处/潜力;我们要有自信,敢于追求梦想。如果写这个点需要明白一点,在这则寓言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因为它是玫瑰,所以它最后开满了鲜花,骆驼刺再怎么努力都还是骆驼刺”。这不是个出身决定论的悲观宿命的故事,它积极向上,这个故事中的玫瑰和骆驼刺是在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刺的一面,也都有自己开花的一面,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刺的一面,要多让自己努力开出花来。
从“主人”的角度来定立意呢?那就是:老师要因材施教;家长要发现孩子的特长;管理者要善于使用员工;统治者要让人才发挥专长。
如果“骆驼刺”和“新来的那株玫瑰”,还可以立意为:我们要关注外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以上列举的只是部分最佳立意,如果有考生的立意不在上述这些点中也不用焦急,只要是整体把握寓言后确定的立意都是可以的。
同学们在动笔之前一定要确定好立意,然后构思好自己可以使用的素材以及文章结构,然后动笔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连缀成文即可。
【温馨提示】大家也可关注精品中考门户网,我们会随时发出2018年中考招考、中考录取的最新动态。在这里预祝大家能够顺利升学,金榜题名!
http://m.lnhndf.com/chuzhong/1113.html